UID3165
注冊時間2022-10-21
在線時間1493 小時
最后登錄2025-3-30
積分1430
真實姓名龍蘇芹
部門歸巢GC
管理員
|
潭臺古城的夯土,蘆溪古崗古城的高臺,萍水河畔的鳳凰池,映照著漫長歲月中的吉光片羽,留下了萍鄉人的夢想和出發。回望萍鄉的三座古城,時光的密碼、家園的符號,循跡可見;生命的哲學、前行的原力,觸手可及。
【楚萍越千年】潭臺古城之謎
——探尋萍鄉最早的城市文明
截圖202311270904522790.png (236.9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27 09:04 上傳
潭臺古城的夯土,殘留著上古時代的陶片和青銅。從洪荒神話中走出來的蚩尤后裔們,放下戈、放下盾、放下長矛,在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的地方,停下了腳步,筑土為城,生息繁衍,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文明最早的印跡。據史料記載,約4000年前,萍鄉是三苗部落聚居地。是戰敗的蚩尤后裔,不甘于臣服,背負著祭祀先祖的使命,南下棲息。約1000年之后,在古三苗及三苗領域土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越族建起了潭臺古城,這是萍鄉的第一座古城。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商朝時江西僅有的三座古城之一。還是西周、春秋時期揚越范圍內屈指可數的幾座城邑之一。
潭臺古城位于萍鄉北郊約4公里(今萍水湖濕地公園)的一座低矮丘嶺上。其北面依山,東面有萍水流經,西面是開闊的平原,南面越過幾座低丘,與平原相接。城址略呈長方形。城墻周長約777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城墻直接筑于地表之上,底寬12至14米。墻體由偏紅的黃土逐層夯筑,夯層清楚。層內含大量小石子和少量紅燒土和砂質紅褐陶片。現存墻體最高處尚有3.2米。
1977年以來,文物部門曾先后多次對古城遺址進行調查。城內文化層中發現了印紋硬陶片、石斧、石杵、銅矛、銅鉞、銅箭鏃等。陶片紋飾有云雷紋、繩紋。從已知的考古材料中對比分析,該城建成于商末,廢棄于春秋晚期。
截圖202311270906226245.png (176.56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27 09:06 上傳
“印紋陶文化”是百越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之一。“印紋陶文化”的發生、發展歷史與百越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是大致相符的。潭臺古城出土的方卷云雷紋陶器多出現于晚商或西周時期。根據著名考古學家唐際根教授對潭臺古城的研究表明,潭臺古城從考古學文化屬性的角度來說,無疑是一座百越文化城。商朝、西周時期,萍鄉境內的土著是古越族。
截圖202311270906398599.png (163.72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27 09:06 上傳
此外,在萍鄉的赤山遺址與河下遺址的陶片中有大量印紋陶。赤山遺址的印紋陶,最常見的紋飾是繩紋和圓卷角的云雷紋。河下遺址的印紋陶也以圓卷角的云雷紋為主,但已經出現方格紋、方卷云雷紋。赤山遺址的印紋陶,可能出現于中原地區的商王朝早、中期;河下遺址的印紋陶應出現于中原地區的晚商至西周時期。上世紀60年代,在距潭臺古城約1.5公里的彭高河里曾打撈出一件西周云雷紋甬鐘,郭沫若在其所著的《中國史綱》一書中將其作為青銅重器,定名為“彭高編鐘”,反映了萍鄉青銅文明時代的歷史影像。
截圖202311270907136792.png (119.6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27 09:07 上傳
農民聚落有剩余生產,有地域性的首領與儀式,并對于生、死、疾病以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延續有著共性的憂患。潭臺古城所代表的究竟是獨立政權,還是類似“縛婁”“陽禺”那樣的“無君”社會?唐際根教授認為,潭臺古城雖然本身面積不大,但其外圍分布著眾多居民點,社會分層顯而易見。因此潭臺古城作為“無君”社會的幾率不高,更可能作為獨立政權或獨立政權的一部分存在。
潭臺古城曾是百越人的家園。這些萍鄉的先民逐水而居,筑土為城。作為周代揚越范圍延續時間最長的城邑,潭臺古城曾歷經西周、春秋數百年。什么原因使得這座歷史悠久的百越古城在春秋晚期“毀于一旦”呢?潭臺古城出土文物顯示,該城是歷經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長期繁榮之后,于春秋晚期突然被廢的。古城內出土的青銅器幾乎全是兵器,包括銅矛、銅鏃等。這些兵器是否與城址的廢棄有關?潭臺古城被毀與楚文化南侵的時間(春秋晚期)剛好吻合,潭臺古城很可能正是春秋晚期楚國南侵百越的歷史見證。
截圖202311270907495704.png (249.01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27 09:07 上傳
先民的身影已遠,而蚩尤族的牛圖騰、楚人的崇火,至今仍是萍鄉風俗的一部分。民間春節的“耍牛燈”、新房搬遷時的“過火”等,這些先民們的自然物崇拜與生命美學深深地刻在萍鄉人的記憶中。
截圖202311270908191169.jpg (229.26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11-27 09:08 上傳
唐際根教授根據歷代文獻記載的楚(昭)王(公元前515-前489)“獲萍實”之事,與潭臺古城春秋晚期突然被毀相對證,認為楚昭王在今萍鄉市區附近“獲萍實”的事是可信的,潭臺古城被廢棄的年代甚至可以明確到楚昭王時期,即公元前500年前后。
楚昭王“獲萍實”之事,最早見于《孔子家語·致思》與西漢劉向《說苑·辨物》。楚昭王渡江獲一物,派人請教問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實,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