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聚伴”,是吾鄉的俗語。相傳在農歷七月初一到十五,陰間地獄之門打開,已故之人可各自回家享用祭祀。這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因影響很大,遂定為地宮之節,而地宮掌管地府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府之門,也是鬼門關打開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中元節為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同時這天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其實清明、中元、寒食是比較正規的民間祭祀節日。中國地廣人多,各地的風俗也都不盡相同,中元節的祭祀日期也不盡相同。有的從七月初一就開始了,有的等到七月十五那天才祭祀。 吾鄉舊時也是從七月初一就開始了祭祀祖宗活動。因為從七月初一到十五都是地府開門之日,老人總是叫小孩在這期間、特別是晚上呆在家里不要外出,怕被鬼魂纏住。由于社會的發展,舊時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中元節也被人們漸漸淡忘,以前從初一就開始的祭祀現在也就在十五那天拜祭一下祖宗。若干年以后這個節日也就只能在歷史中看到了。 記得小時候的中元節,爺爺在十四的晚上焚香秉燭,把祖宗的牌位從神龕上請下來,放于供桌上拜祭。那種牌位為上等木料制作而成,中間用鎏金的楷字寫上祖宗的姓名,一般為夫妻同牌。男的為:先考(姓)公(名)老大人神主,女的則是:先妣(夫姓)母(娘家姓)氏老儒人神主。舊時女人地位低,多沒有名,嫁到夫家后也按娘家姓就稱做某某氏。現在這種牌位也很少了,大多數人家就是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上先人的名號,粘在木板上作臨時供奉之用。晚上起來如廁,經過供奉著祖宗牌位的堂屋,總會感覺這些逝去的祖宗們就在牌位后面享受著供奉的香火,不禁后背有些麻麻的感覺。 十五日為正式祭祀的日子,有錢的人家應該會獻上三牲的,而窮人們也會備上一桌酒席,于牌位前供奉,等供奉完畢一家人再團坐享用這桌酒席。吃完飯還要給各個牌位前奉上茶水,一切就當這些祖宗們活著一樣。而這天更重要的祭祀活動就是“燒包”,也就是將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于供桌前,有點地方習俗是在野外焚燒。這些包的寫法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是從右至左寫上三排字,第一排為:奉上,中元之期,財包一束;第二排為祖宗們的名諱,格式和牌位上相同;第三牌就是后人的姓名了。再在包的背面寫上個大的“封”字。如果祭祀死去不到一年的新逝者,場面應該更加隆重些。吾鄉叫做"燒新衣”,除了燒財包之外,還要燒些紙做的衣服甚至是紙扎的屋子等東西,供逝者享用。 |
|到手機版|歸巢網-萍鄉房產云。在這里60秒看懂萍鄉房產、萍鄉二手房行情!
( 贛ICP備19011011號-1 )
GMT+8, 2025-5-25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