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風俗。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方文化、風俗也是不同的。萍鄉也不例外,除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外,萍鄉還有自己的節日如“吃新”。萍鄉農村有“吃新”的習俗,據說它的來歷是與農事季節密切相關。這天,農家掐早稻熟穗,取新米攔老米蒸食,配魚肉和新鮮蔬菜,焚香敬天地神靈后合家歡食,以慶祝早稻豐收,除傳統節日外,萍鄉在飲食習俗、日常忌諱都有獨特之處。 萍鄉的民間藝術是萍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勤勞智慧的萍鄉人民創造出了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其中最古老的社會文化遺產要數萍鄉的儺文化。“儺”一詞源于我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現象,最早用于“迎神賽會,驅逐疫鬼”,儺文化涉及了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文藝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萍鄉的儺雖然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至今尚保存著較原始狀態,作為實物的參照是很有意義的。儺藝的演出也從娛神逐漸轉為娛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的交融。儺文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它們是:儺面具、儺廟、儺舞。儺面具是儺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于儺儀、儺舞、儺戲;儺廟是舉行儺儀活動和供奉儺神的地點,有儺廟是萍鄉儺與外地儺的一個重要區別。著名的儺廟有下埠儺廟、院前儺廟、毛園儺廟等;儺舞表演是儺藝活動的主要項目,每年有三次大的表演。萍鄉的儺分喜儺、福儺、耍儺、軍儺等。萍鄉的儺文化可以說已是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得到了許多業內人士的好評。法國民間藝術考察團對萍鄉豐富的儺文化遺產表示驚訝和欽佩。1999年,上栗縣、湘東區被江西文化廳命名為“儺文化之鄉”。這些都是萍鄉人引以為傲的成績。除儺之外,帶有濃厚的萍鄉當地風俗的民間藝術還有――春鑼。提起萍鄉春鑼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春鑼,是流傳在萍鄉一帶的由“報春”演變來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春鑼由一人演唱,演唱者用紅綢系一面直徑為15公分的小鼓,鼓邊掛一面小鑼,左手持鼓簽,右手持鑼槌,敲打出鑼鼓節奏,然后左手用鼓簽擊鼓沿為板,開始演唱。春鑼用萍鄉方言演唱與萍鄉方言結合很緊,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隨著春鑼的不斷改革,現在春鑼出現了不少的新氣象,如由一人演唱發展到集體演唱,由單純的見贊發展到演唱有情節的故事,由單純的鑼鼓伴奏發展到增加二胡、琵琶、揚琴、大擔琴甚至嗩吶伴奏。春鑼在萍鄉有著堅固的群眾基礎,深受人民的歡迎。這為春鑼的創造帶來了生機,春鑼前后在不同的表演中獲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不僅儺、春鑼出名萍鄉的其他民間藝術同樣也很有名,如:燈彩、彩茶戲、田歌、蓮花鬧、圍鼓、花鑼鼓、農民畫等等。 一地方文化當然少不了宗教文化,萍鄉的宗教文化與全國大同小異。主要是佛教與道教。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在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開始傳入萍鄉的,至唐宋時期臻至鼎盛。其中著名的佛教與廟普通寺、寶積寺、金輪寺、圣崗寺等。道教相傳三國時傳入萍鄉。萍鄉的道教分全真、正一兩派。“武功山”是道教名山。 萍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輝煌的文化遺產。在這里,是楚文化的相濡浸染,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匯合,構成了萍鄉鮮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有如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不斷地創造、積累、傳播、導引著、記載著生生不息的一代代人走出蒙昧,走出野蠻,走向智慧,走向文明。 萍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輝煌的文化遺產。萍鄉民俗文化絢麗,采茶俚調、民間燈彩、古樸漆畫繁衍流傳,歷久彌新。淵源于楚巫的儺文化"三寶俱全"(儺面、儺舞、儺廟),被稱作"藝術的活化石"。在民間的群眾藝術活動品種多、活動多,代代相傳。至今仍保存下來并在民間流傳的尚有30余種:春鑼、漁鼓、花鑼鼓、茶燈、牛燈、漁仔燈、圍鼓、風箏舞、蓮花鬧、撲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編及民間繪畫(農民畫、磨漆畫、剪紙、烙花、微雕、根雕)等。 儺文化可以說是萍鄉最古老的社會文化遺產,80年代初在收集整理時被挖掘出來,現已發現500多個古儺面具、10余處儺神廟和一批儺藝術者表演隊伍,還發現了據傳有年歷史的儺服飾和大量的儺法器、道具,成為全國罕見的儺文化遺產聚集地區之一,1991年,上栗、湘東儺文化展覽應邀參加中國“民協”舉辦的中國建黨七十周年獻禮展出,上栗儺舞隊應邀參加廣州中華百杰博覽會,引起中外專家、學者極大的興趣。法國民間藝術考察團對萍鄉豐富的儺文化遺產表示驚訝和欽佩。1999年,上栗縣、湘東區被江西文化廳命名為“儺文化之鄉”。 萍鄉燈彩歷史悠久,源流甚遠。據《萍鄉縣志》記載“上元張燈自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新年村市各有神會、神出,鼓吹導行”;俗有“年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燈”之說。萍鄉燈彩至今長盛不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從城市到農村幾乎到處可以看到活躍的燈隊,聽到悠揚的嗩吶和明快的花鑼鼓。燈采的種類包括:茶花燈、獅燈、牛燈、龍燈、縮龍、馬燈等。 萍鄉采茶戲是產生、流傳在湘贛邊界萍鄉市及其鄰近地區的一種載歌載舞的,鄉土風味濃郁的地方戲曲,曾被譽為“江西的評彈”,“一朵絢麗多姿的山茶花?!辈刹钁虻那{依不同的調式色彩、旋律特征和曲式結構,分為“采茶調類”、“神川調類”、“民歌小調類”、“詞調類”。有的曲調又因行當(生、旦)不同,聲腔又有“正韻”、“派韻”之分,具有同曲異腔之妙。 春鑼起源于清末,興于民間,流行萍鄉及宜春、萬載、瀏陽、醴陵、等周邊縣(市)。藝人用紅綢系一面直徑為15公分的小鼓,鼓邊掛一面直徑比鼓大2-3公分的小鑼。擊鼓敲鑼做過門,春節時走門串戶向人報春,挨家挨戶去告訴人們當年的農事季節,提醒人們注意及時播種、耕田。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普及,春鑼演唱的內容開始改變,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樂器伴奏,更為優美,很受群眾喜愛,成為向人們恭賀新年、傳吉報喜,并逐步發展到說人物、揚善貶惡的一種藝術形式。 萍鄉民間文化藝術是豐富多彩的,除了以上介紹的,它還包括:田歌、蓮花鬧、圍鼓、花鑼鼓、萍鄉農民銅管樂隊、萍鄉農民畫等。 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楚昭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飴。昭王派人向孔子求教,孔子說:這是吉祥的象征?。≈挥谐删桶詷I的人才能得到它。從此,這塊扼吳頭楚尾的土地便命名為萍實之鄉------萍鄉。 從萍鄉地名的溯源來看,這片青山疊嶂,綠水環繞的沃土就與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根據考古資料發現:萍鄉西周時期的甬鐘,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鼎和陶罐.陶鬲.陶B〔酒具〕等大量出土文物,印證了飲饌禮樂制度在萍鄉很早就已形成.三國寶鼎二年{公元267年},萍鄉設立縣治,便有了驛館.伙店.伙鋪.酒家等從事餐飲住宿的單位.唐.宋.元明.清時期,交通運輸還是以水路船運為主,萍鄉是贛江水系與湘江水系的交接部,官宦商賈都要在此換乘船只,因此促成了萍鄉餐飲業的繁榮.許多歷史名人也在萍鄉留下了不少贊嘆美酒佳肴的詩篇. 萍鄉食風,深受吳楚文化特別是楚文化的影響,加上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大量中原百姓南遷到萍鄉,明末清初,福建.廣東兩省人民大量內遷到萍鄉,因此形成了萍鄉食風的諸多特色. 經過兩千余年的繁衍生息,歷代勞動人民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使與“吃”有關的烹飪文化趨向昌明鼎盛,在煙熏火燎與刀勺鍋瓢的交響聲中,從廚者利用本地特有的物產,演繹出贛西美食的神奇和魅力。有如: 大安冬粘米的清香,長平山羊肉的肥美,楊岐石雞的滑嫩,武功冬筍的甜爽,鮮活可口的禾花鯉魚,熱騰騰辣呼呼的楊胡子米面,早春翠綠的艾米古,冬月金黃的臘肉臘味……。 這些體現著濃郁鄉土風味的菜點,取材多用本地的山珍河鮮,土特產品,精于刀功,注重火候,講究制湯、用芡、調味,烹調多用燴、燉、爆、炒、煎、氽、蒸等技法。成菜或質火念味鮮,或滑爽軟嫩,或干香酥脆,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口味特點是咸、鮮、香、辣,少用醬色與厚芡,忌甜口,卻偏愛單獨的甜菜。 萍鄉的特色菜肴不勝枚舉,比較傳統的有:三層樓(萍鄉雜燴)、紅白肚尖、粉皮羊肉、活煮禾花鯉魚、栽禾米粉肉、蓮花血鴨、砂缽牛肉煮仔芋、香酥小河魚、上栗手撕狗肉、煎太極圖(黃鱔)、香辣蔸漿(牛腩)、扎魚、甲魚燜豬手、油淋仔雞、臘肉及各種臘味…… 萍鄉的點心小吃也頗有特色,米制品點心種類繁多,如萍鄉米面、米豆腐、推漿米古、米發糕、硬米麻片、空心麻圓、各式棕子、湯圓、艾米古、麻糍、蔥油米餅、象形水點心等,這與萍鄉地處江南稻米之鄉有關。 萍鄉人嗜辣,哪怕是一桌豐盛的筵席擺在面前,如果沒有兩三個辣味菜,還會說吃不下飯。這種飲食習慣與萍鄉地處“卑濕之地”有關。俗語說:“魚仔打個屁,辣椒都有味”。“鳙魚頭,草魚腰,黃鱔泥鰍炒辣椒”。辣椒幾乎可與所有的動物性原料相配伍,風味互補,相得益彰。萍鄉的“小炒菜”就是此類菜肴的代表。萍鄉的辣味有鮮辣.香辣.糊辣.糟辣.豉辣.醬辣等多種風味,由此衍生出五光十色使人垂涎欲滴的辣味菜.辣得韻味悠長,辣的淋漓酣暢.萍鄉人加工辣椒有獨到之處,象鋪辣椒、白辣椒、油酥干紅椒、辣醬、辣味霉豆腐等,都是佐酒下飯的好小菜,到誰家做客,主婦們會殷勤地拿出來讓客人品嘗,炫耀自己的當家本領。 有人會說,萍鄉人炒菜只曉得放辣椒,此言謬矣,以偏概全。其實,萍鄉菜的口味類型多種多樣,辣味菜只是家常菜中的一部份而已。清末民初萍鄉的烹飪手本上記錄了500多款本地官府菜、民間菜,就沒有一例辣味菜,1996年萍鄉市烹飪協會編寫出版的《萍鄉風味食譜》上,辣味菜也是一小部份,而更多的是風味各異的美食佳肴。 萍鄉的臘肉、臘味也堪稱一絕,易經上就有“日希 于陽而煬于火,曰臘肉”的記載。每年冬至后,農戶人家殺了過年豬,就要熏制臘肉、臘味,以備正月里待客,所有的畜、禽肉及其內臟,魚類及芋頭、豆腐均可熏制,熏制前先用鹽腌漬2-10天不等,然后懸掛在火塘一米多高處,燃木柴、樹蔸、鋸屑、谷殼熏制,冬季取暖,一舉兩得。熏知時宜文火慢熏,半月后取下洗去煙垢,晾曬干爽,色澤金紅。如浸在茶油缸里,可經年不壞。臘肉臘味可蒸可炒,萍鄉的“蒸五花臘肉”、“冬筍炒臘驢肉”等,令人大快朵頤,食后難忘。 時空邁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萍鄉菜點也是東西貫通,南北交融,爭奇斗艷,推陳出新,在繼承發揚傳統特色風味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朝著“保健、營養、文化品位、色、香、味、形、器俱佳”的更高層次,為贛菜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萍鄉中元節習俗 “七月半”即農歷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即“鬼節”,是中國漢族的民俗節。按傳統習俗,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輩親人進行祭奠、悼念活動。萍鄉一般家庭“過節”的方式是:準備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為“祭品”,擺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點上香燭,另三席擺上餐具(飯碗、酒杯、筷子、湯勺),在桌前燒紙錢,就算是請已故親人“吃團圓飯”,持續擺放一段時間(一般15分鐘左右),意為先人們在用餐,后放鞭炮,意為先人們“吃”好了離席。這個儀式結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燭,家人一起就桌吃飯(吃“敬”過祖先的這桌菜)。 晚餐后“燒包”(包可以提前準備好),“包”是用紙做的,其大小很隨意,大的如4開報紙大小,小的如16開紙大?。话鼉妊b紙錢和其它的如紙做的衣服、“金”條、元寶之類,裝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可以一人一包,也可以一人二包以上。包上要寫上“燒包人”、“燒給誰”、“何時”燒的等內容,一般按豎式書寫,分三直行(類似寫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寫燒包人的名字及與“受領”包的先人關系(自稱),格式一般為“孝男(對父輩自稱)或孝孫(對祖父輩自稱)某某虔備錢財(或衣錢)一包奉上”(也可以二代人名字同時寫上,分別稱呼,如墓碑上的寫法);中間一直行寫受領包的先人姓名,一般格式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輩分按實際類推,總之是與“燒包人”的輩分對應)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性則寫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邊直行寫“燒包”的日期,一般寫農歷,如今年就寫“公元二0一0年庚寅農歷七月十五日火化”;寫好字后要用畜禽(豬、雞、鴨)的鮮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稱為“祭包”,注意鮮血不能濺在“燒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有“兇”)。燒包一般在野外進行,選一離住宅不遠的空曠地,在地上鋪上火紙(草紙),將準備好的紙包堆在草紙上,點上香燭(一般點3支香、2支蠟燭),擺上“符盤”(一般是肉、魚、雞、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飯、筷子),一切就緒用散的紙錢點燃紙包,紙包全部燒化后放鞭炮,表示整個程序結束,收拾“符盤”回家。至此,中元節“過完了”。 田歌又稱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長江、珠江流域廣大稻農插秧、除草、 音樂形式:田歌 車水、挖地時傳唱的一種民歌。在這些地區,農民一般要種兩季或三季,勞動強度非常大,為此,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以唱歌調節情緒、解除疲勞的自發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勞動雖然是集體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協作,這樣,田歌一方面與號子一樣,同勞動本身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來統一勞動動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與號子大不相同 燈彩,又叫“花燈”,已有近二千年歷史。它與流傳民間的元宵賞燈習俗密切相連。據考證元宵賞燈始于西漢,盛于隋唐,明清尤為風行?! 盎簟?, 燈彩 多于傳統節日、婚壽吉慶之時懸掛,以烘托喜慶氣氛。相傳,漢代“元宵不禁夜”,宮廷、民間張燈結彩,以示萬民同樂,以后相沿成司。唐詩曰:“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隱晴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陸海中”。至宋代,汴梁、臨安上元燈節,延續五夜,“四十里燈光不絕”,《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當年燈會盛況。朱元璋建都南京,曾于元宵節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遷都北京后,元宵辟專區懸燈,增設燈市。清代燈節也“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走獸、飛禽,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彩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縫紉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燈彩 各地彩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龍燈,用布制成;廣東的走馬燈,結構精巧;湘江溫州的珠囤,用萬千顆料珠穿制,精美壯觀;北京的宮燈,感想典雅;河北霸縣的老鼠攀葡萄燈、蝎子馱牌樓燈、麒麟燈、豬八戒燈、鴨子燈、金魚燈、鴛鴦燈、題材詼諧、寓意明快。 “蓮花鬧”又稱“蓮花落”、“蓮花樂”、“落子”。流傳于“江漢平原”的沔陽、天門、潛江、監利、洪湖、“京山”、“應城”等地。它由“往昔”藝人在街頭“敲牛骨打磚”的即興演唱發展嬗變而來,宋代(公元960年——1127年)已在城鄉廣泛流傳。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中已有關于唱蓮花落“乞討”者的記載。元、明之際,演唱曲目逐漸增多,并被“雜劇”、“傳奇”所吸收,雜劇《金線池》、《曲江池》均有“四季蓮花落”穿插其中的記載。明《南音三簌》中云:“忽而又變文詞說唱,胡謅蓮花落,村婦惡聲,俗夫褻語,無一不備矣 圍鼓(又稱“打火炮”)分布在鄂、豫、陜三省交界地區,以武當山周圍,特別是興山、谷城、寶康、房縣、神農架等地流傳最為廣泛。圍鼓應用于紅白喜事、年節玩燈、集會游行、壽誕慶賀、生兒打喜、砌屋上梁、朝山拜佛等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平時自娛,已成為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圍鼓音調明亮,氣氛熱烈,時而歡快奔放,時而清新婉轉,使人百聽不厭;演奏手勢(特別是打鼓的“手印”)夸張,動作優美多變,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是深得當地人民喜愛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 花鑼鼓,民間吹打樂中一種十分盛行又尤為突出的吹打樂,由鼓、鑼、鈸、小鑼(也叫勾鑼)加嗩吶組成。而鼓則為單面鼓,當地人叫作盆鼓,這種鼓僅一面有鼓皮,另一面空心,打擊時音色明亮清脆,其鼓面直徑不足20厘米。 撲蝶舞以一對戀愛男女為劇情元素,男女主人公沖破封建社會的層層阻力而最終結合,表達的是一種抗爭精神。撲蝶舞將舞蹈、戲曲、走步和表演等項目完美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撲蝶舞最早由湖北的蝶舞引進而來,每年出現在規模盛大的春節、元宵節及重大的民間活動中。撲蝶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在全國只有沈丘縣槐店鎮遺存,是一種稀缺的原生態舞蹈,多次獲得國家和地方文藝大獎?!O鼓,又稱道筒、竹琴。簡板,又稱簡子。流行于湖北、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區。宋代已出現,見蘇漢臣所繪《雜技孩戲》畫面中(《中國音樂史圖鑒》IV—9)。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漁鼓,裁竹為筩,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者也”。 |
|到手機版|歸巢網-萍鄉房產云。在這里60秒看懂萍鄉房產、萍鄉二手房行情!
( 贛ICP備19011011號-1 )
GMT+8, 2025-5-25 17: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