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正大街:回憶萍鄉的王府井——正大街 文 謝建中.萍鄉歷史上有條繁華的商業街,那就是正大街。早在解放前就聲名遠揚,被人們稱為萍鄉的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南昌勝利路。這條街曾是萍鄉最繁華的商業街,它是伴隨著萍鄉煤礦的發展而興起的,從最初的小商小販到商業銀座,百業齊全,它的歷史已有130多年,是近代商業歷史上的一個縮影 [attach]2379[/attach] [attach]2378[/attach] [attach]2377[/attach] 正大街北接城北的北門外土沖里,就是現在的雅天購物公園附近(早先是家有名的惠元齋南貨店),一條上坡小路到煤校大門口。從煤校開始下坡到惠元齋再到南門橋的吉星路,長800米左右,寬10米左右,路面當時鋪的是麻石條,兩邊人行路只有1.5米左右。盡管街面很窄,但兩邊房屋都是三到四層,有的還在上面建了假屋頂(裝飾屋),加上尖尖圓圓的裝飾塔頂顯得很是洋氣,帶有西歐建筑風格,極像舊時的南昌勝利路,墻面筆直矗立,遠遠望去很有氣勢。 在這條街面上集中了當時萍鄉的老字號商鋪,商業氛圍極其濃厚,如“華北酒家”,在50年代末還安裝了霓虹燈,每天夜晚熠熠閃光,遠望還真有點夜上海的味道。“九和”布店規模最大,門外墻壁全是水泥洗沙墻面,在當時算非常豪華。“景德鎮瓷器店”也是古色古香,富麗堂皇。“惠元齋”在土沖里下坡轉角處,顯得雄偉壯觀,與“通和南貨店”媲美。“明濟”和“傅成記”藥店門庭若市,生意非常紅火。“幼桃園”米面店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是萍鄉最著名的小吃,名聲在外。“青年照相館”最受年輕人喜愛,很多人在那里留下了青春的記憶。“大眾理發店”有30幾個座椅,當時還有電燙卷發,男士愛理分頭,老上海的分頭在萍鄉特別流行。“五四百貨商場”在丁字口轉角處,也就是今天的同樂酒樓對角,當時是四層樓,中間轉角,售貨員是清一色的姑娘,一個比一個漂亮。“四海百貨商場”與之相距不到50米,互相比賽吆喝。還有三家劇院和劇場在正大街輪番上演新劇目和電影、雜技、歌舞,最受歡迎的是湘劇和采茶戲,還有越劇、京劇、花鼓戲、雜技。當時萍鄉的劇團達10家之多,除了京劇、采茶戲、湘劇、贛劇、花鼓戲,恐怕最好看的就是越劇。文化的繁榮促進了商業的繁華,小小的一個縣城(當時萍鄉還是縣建制)竟有如此多的劇團,把正大街裝扮得更加熱鬧繁華。白天人多不說,晚上人們也是傾巢出動,人流如潮,水泄不通,走在正大街的感覺就好比走在了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 當時沒有電視,收音機也稀罕,氣溫也不高,50年代到60年代萍鄉的最高氣溫也不過34度,最冷也不過1度,有沒有蚊蟲,是出游的好天氣。圍著小城四周的山巒全是橘子林,只要到了秋天,你走進橘子林可以隨意采摘,沒有誰會干涉,那漫山遍野的橘子林更是襯托了商業的繁榮。那時萍鄉有十大商業公司,今天的年輕人恐怕是不知道的了,但老人年說起來還津津樂道。這是十大公司分別是:飲食服務公司、百貨公司、貿易公司、食品公司、醫藥公司、蔬菜公司、鹽業公司、五金公司、石油公司、供銷合作社。那時食品公司專營豬肉和蛋,龍谷坳有生豬養殖場,南門過橋是屠宰場。我記得60年代在龍谷坳有一個油庫,是水泥建的,當時突然發現上百噸的煤油不知道哪里去了,成了一件大案。后來查來查去才發現是水泥油庫漏油,怪不得老表在地里舀勺水就能點燃,這才破了此案。供銷社是專管農業商業的,包羅萬象,什么都做。那個時代萍鄉商業是非常繁華的,遠近聞名,許多生意人都跑到萍鄉來做生意。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傳統,才有了今天萍鄉商業的繁榮。, 正大街百年興衰歷史是萍鄉商業發展的縮影。今天這里由于陳舊過時已失去了昔日的繁榮景象圖片學區劃分,但我到了很多地方走訪觀看,越是古老的商業街越有生意,今天人們花錢消費不僅僅是滿足購物,而且尋求一種歷史文化感,由此我想,萍鄉正大街能否再現這種歷史文化呢? |
|到手機版|歸巢網-萍鄉房產云。在這里60秒看懂萍鄉房產、萍鄉二手房行情!
( 贛ICP備19011011號-1 )
GMT+8, 2025-5-25 18: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