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水河穿城而過,將蘆溪城一分為二,橋自然是不可少的。 河上原有兩座橋,一座為古宗濂橋,建于明洪武初年,橋初名為宗濂,為時任萍鄉知縣李順英始建。宗濂,即追思周濂溪之意。北宋時期,理學家周敦頤蒞任盧溪市監稅官,理政之暇,聚袁州學子于盧溪市講學,開袁州理學之風。袁河上游的蘆溪,于是和周夫子有了割不斷的千年情愫。周子祠、濂溪書堂、宗濂書院、濂溪書院、周子監稅碑,這些幾毀幾建的建筑,和橫跨袁河的宗濂橋一起,深深滲入蘆溪人的血脈之中。 一座為新宗濂橋,建于清乾隆年間。乾隆十三年,蘆溪巡檢魏厚安見宗濂橋行人商貿熙熙攘攘,擁擠不堪,于是帶領當地人在宗濂橋下方百步之遠的地方,增建新宗濂橋,并將原來的宗濂橋更名為古宗濂橋。乾隆四十九年,袁河發大水,新、古宗濂橋全被大水沖毀,不久復建,改為木橋。同治戊辰,兩橋又被沖毀,商民重修之時,將老宗濂橋改建為石墩三座。光緒元年,將新宗濂橋改建為六座橋墩的五甃石柱橋。解放后,國道三二零于此經過,于是在古宗濂橋原址新建一座水泥鋼筋橋,名之為東洲大橋。后來國道繞城線改道,新宗濂橋上游,又新建一座新橋。 春江秋雨,時序如流。蘆溪由市改鎮,而后設區改縣,小城的個子一天天長高,小城的臂膀一天天伸展,袁水河上的橋也一座一座多了起來。隨著小城的人流一天天擁擠,小城的車輛一天天多起來,人們便在新宗濂橋的上下游,又相繼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鋼筋水泥大橋。 而縣城唯一橫跨袁河的新宗濂橋,現在人們習慣稱其為老石橋,依然精神抖擻屹立于袁水河上,將縣城兩岸緊緊牽在一起。 老石橋雖老,它的周邊,仍是縣城最為熱鬧的地方。橋兩岸,熙熙攘攘,喧鬧歡騰。 老石橋還是觀風覽景的好去處。清晨,晨霧冉冉升起,晨曦徐徐喚醒小城。人們陸續走出家門,晨跑、散步、打太極,迎著晨光,舒展著身心,放松著心情。太陽初升,兩岸熱鬧起來,小車、摩托、電動車、自行車多了起來,人們開啟了忙碌的一天。夕陽西下,站在橋畔,遠眺群山如黛,近見河面泛金,波光瀲滟。華燈初上,只見河邊新修的棧道上,人群多了起來,有三口之家,也有頭發斑白的老人,涼爽的河風、閃動的霓虹,告訴你我一個不一樣的蘆溪已經迎面朝你走來。清風滿月,夜色闌珊,跨河而建的廊橋上,人們輕輕地述說一天的工作,敘說對生活的感悟,敘說著老橋、新橋的掌故和縣城的日新月異。 老石橋卻相對冷清。現實中,人們愛住新樓,愛聽新歌,愛穿時髦的衣服。然,談論過往、回顧歷史,眼前這座風雨剝蝕的老橋,卻是最先撥動每個人心里的那根弦。縣城像花季少年,一天一個樣,多少棟古老的民居被推倒重建,多少條悠長的老街被拓寬拉直,多少家傳統久遠的店鋪,早已改頭換面。唯有這座老石橋,幾百年來依舊佇立于袁水河上,成了闊別故鄉的游子、海外歸來的老者記憶深處的網紅打卡地。 前不久,不過幾十年年齡的東洲大橋拆掉重建,看公開的規劃圖紙,新橋比老石橋更寬闊更雄偉,新橋亦有欄桿可憑,亦有宜人的風光可賞。然說起蘆溪,人們還是會把老石橋作為蘆溪悠遠歷史的見證者。我想,老石橋在蘆溪人的心目中,已不僅僅是溝通兩岸的通途,更是一條連接歷史和現在的紐帶。人們通過老石橋,便可窺見昨天蘆溪的風云留痕,和展望明天的輝煌前景。 |
|到手機版|歸巢網-萍鄉房產云。在這里60秒看懂萍鄉房產、萍鄉二手房行情!
( 贛ICP備19011011號-1 )
GMT+8, 2025-5-25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