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請用微信或QQ注冊登陸

登錄或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我的足跡 房產交易稅計算 房貸計算 均價計算 高級搜索 樓盤大數據 萍鄉社區分布
歸巢網 主頁 歸巢文化 查看內容

萍鄉東陽村的古樟樹

2019-6-7 22:41| 發布者: 歸巢資訊| 查看: 1997| 評論: 0

摘要: 母親等老年朋友去了蘆溪的東陽村玩,說那里很多古時的大樟樹,當地老鄉又相當熱情。我就端午節有假也去了一下看看。東陽村在320國道去武功山的蘆萬公里接口處的邊上,經常過,但沒注意里面還有個著名的古村莊。很容 ...
母親等老年朋友去了蘆溪的東陽村玩,說那里很多古時的大樟樹,當地老鄉又相當熱情。我就端午節有假也去了一下看看。

東陽村在320國道去武功山的蘆萬公里接口處的邊上,經常過,但沒注意里面還有個著名的古村莊。

很容易到了村里,之前功課沒做足,以為只有樟樹,其實還有很人文景觀,這次不知道,就下次再去了。

拍了些樟樹的照片,站在樟樹下感覺很雄偉,很蒼桑,大多樹干中間都空了,洞口被堵住,當地熱情村民說是保護樹木防止老鼠進去。問樹上一些寄生物樣的是什么,說是樟油還是樟腦,掉在地上就有人搶著撿了,是很好的藥材,平時他們也不敢上樹去摘,說是有敬畏之心。村民還說晚上樹上有貓頭鷹叫,可能樹上住有貓頭鷹。

這些樹多是上千年的,邊看邊拍發現有的樹不知那個朝代被雷打過,樹被雷電劈開為兩邊,有明顯的燒焦痕跡。有的樹上寄生其它的樹種,好象是棕樹,還有梧桐樹等其它的。






























東陽吳氏
東陽村屬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蘆溪鎮管轄。春秋戰國時期,屬于吳國,鄰楚國,歷承吳風楚韻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村磚廠下塘挖出石器數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本村土橋挖出漢古墓群。公元923年,南唐袁州刺史吳民懷逝世葬蘆溪洋田垅,其長子吳東約帶孝守墳三年后,定居在東陽開基立業。為紀念始祖東約公,明朝建社,為避諱人名,稱為東陽古社。古時,東陽村稱名教里,解放后,改稱東陽村。千百年來,吳氏人弘揚家風在這里繁衍生息,重文崇武,立功建業,出三名進士、三名將軍、兩名教授和博士后導師,數次榮獲皇贊國譽。開創了東陽輝煌歷史,成為贛西望族。這里風景優美,人文薈萃,史悠名揚,人稱為古村東陽,名村東陽。東陽村從先祖吳民懷之子吳東約一家人開始,吳家歷經1100多年,發展有20000多人,成為一大家族。
東陽村吳氏聚族而居,東陽村并同蘆溪街、楠木塘等地存有祠堂20余座。每座祠堂有多副楹聯,現據記載存有94幅。村中老屋里叢桂祠建于宋末,于1970年被拆毀,現存有叢桂祠兩根石柱刻“泉流溯婺源由江南而江右派衍萍川千歷歲”“樾萌培唐代建桂村於桂第根深梅里萬斯年”(江右即婺源大江邊江右村),記載東陽歷史。明洪武三年,吳氏十二世景賢公在新屋里建分桂祠,后其長子在樟村下建丹桂祠,由叢桂至分桂至丹桂,明朝稱為吳家三遞。分桂祠門坊上雕著喜鵲衍梅,刻著福祿壽圖案,氣勢恢弘。村里現存“丹桂第”“三讓門”“太尉廟”“吳楚風民俗文化館”“古堤擋”“百年老校東陽小學”等多處傳統建筑,及“崇文塔”“叢桂祠”“分桂祠”“門樓牌坊”等遺址。
據家譜記載: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為一世啟至吳氏始祖太伯為第27世;從太伯啟至東陽先祖民懷公為64世。吳民懷為南唐婺源縣籍進士,任山東省東昌知府。民懷公能文能武,與朝廷宜春籍洪太尉為好友。東陽老屋里原叢桂詞旁還專建有太尉廟,以茲紀念(文革時被毀)。民懷公七十九歲時被洪太尉推薦任袁州(宜春)刺史。他被算命者算定必死在任上。結果在當年果然死在袁州刺史任上。家人原打算將靈柩經南昌、九江、鷹潭、上饒運至婺源安葬。因趙匡胤滅南唐戰亂,改為走旱路去長沙到洞庭湖經長江水路去九江到婺源。從宜春運至本村三里頭垅田中,只見烏鴉一片撲在地上。隨行風水先生叫停,往四周一望,只見南有玉女峰,北有銀風嶺,東有禪臺山,西有蘆溪街,說這是一個好地方。并捏指一算說:等到有馬騎人、戴鐵帽、魚上樹時就安葬在此,吳家人必有大發。并設計內坑坐東朝西,墓門坐北朝南。挖好墓坑后,第二天早晨,果然同時有當時居住在老屋里的一諸姓人請了木匠肩個木馬經由此地(馬騎人);樟樹下一劉姓人從蘆溪買了個鐵鍋頂在頭上來到(戴鐵帽);一個過路人從蘆溪街買了一條魚,就把魚掛在樹上來看熱鬧(魚上樹)。這時風水先生一聲大喊:“吉時已到,安葬”,棺柩隨聲入坑。吳民懷長子吳東約在此看墳守孝,其弟東紹在洞庭湖落難后,流浪在長沙定居,并大發其后,另樹一支。當時花生嶺四周都有許多桂、柏樹,也稱為柏桂園。吳東約花了四百六十銀子買了田地、山林定居在老屋里。從先祖吳東約一家人開始,吳家歷經一千一百多年,發展有七千多人,分布在本村老屋里、新屋里、樟樹下、蘆溪的南木塘、院前、蔡家嶺、大安里、高坑、及宜春合浦、廣東、四川、臺灣等地,成為一大家族。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洋田村建房鏟除了墓地,挖了一層。現年九十多歲的吳森富等人親眼看見挖出兩只凈瓶,下面就沒有再挖了。吳家人永遠不會忘記那里是自己先祖的墓地。
現今東陽村,4.4平公里,600多農戶,2600多人口,吳姓占大多數。村雖不大,卻蘊藏著巨大的人文能量,吳氏人發奮勤勞,積累了大量財富。在解放前,有租田上千畝,分布在宣風、高坑、泉江、安源、大安里、南坑等地,還有山林數萬畝。歷代族人將財富投入到學文習武中,獎勵學子,形成深厚學風,人才輩出。吳東約之孫吳建于1049年考取宋朝進士,任云南大理府知府,吳琯于1181年考取宋朝進士入翰林、官任總制御史、吏部、禮部尚書。吳三益于1604年考取明朝進士,任大理寺正誥授大夫,徽州府丞。清乾隆皇帝下詔書贊吳來聘母親為母儀淑范、賞八品孺人,匾額今存。有褒獎五品官3人、六品官4人、八品官76人,有參軍3人,恩授登侍郎31人、秀才28人。晚清舉人吳紹固、燕京大學畢業,在校與毛澤東結為好友。民國時曾三任樂安縣縣長,后主修萍鄉縣縣志。本村曾家屋坊在禪臺山腳下對面,門前河水流往新屋吳家。解放初他為曾家大門寫下楹聯:“屋對東山如住魯,門臨流水直通吳”。以春秋時魯、吳兩強相比,對仗工整,意味深長。一九六二年,我的堂兄吳德行娶我表姐羅瑞蓮,本村文人吳信華出一橋聯:“四維八德直沖羅家迎淑女”,羅家對出:“口天同慶東陽吳府配才郎”,成為美談。
至解放初,本村并同蘆溪街、楠木塘等地吳氏祠堂19座。每個祠堂都有多副楹聯,家譜記載有94幅。在封建時期,吳氏就主張男女平等。將“天地好生之德,不分陰陽,父母愛子之心,何分男女”之說載入家譜,顯示著人性的光輝。現老屋原叢桂詞兩根石柱分別刻“泉流溯婺源由江南而江右派衍萍川千歷歲”;“樾萌培唐代建桂村於桂第根深梅里萬斯年”(江右即婺源大江邊江右村),記載東陽吳氏歷史。老屋里叢桂詞建于宋末,又在明清、民國初期修膳數次,于一九七0年被拆毀。明洪武三年,吳氏十二世景賢公在新屋里建分桂祠,后其長子友良在樟村下建丹桂祠,由叢桂至分桂至丹桂,明朝稱之為吳家三遞。記得分桂詞,門坊上雕著喜鵲衍梅,刻著福祿壽圖案,氣勢非凡。一九五八年作為東陽村的標志物拍成照片。傳說在建分桂祠下基時,有一人路過,自己搬一椅子對著玉女峰坐下一會即走。走后有人發現是有名的大地理師楊九萍,立即告訴族長,族長連忙趕去,追了幾里,當面請教楊大師大門朝向位置,楊說,如果吳家有福,我坐下的椅子沒搬動,就是大門的位置。并說,東陽有玉女峰、禪臺山、轎頂山、紗帽嶺好景,地理獨特,風水好,評為三元不敗,丁財秀發。族長即謝跑回,看見椅子未動,就按椅子擺放定位為大門方位和朝向。后新屋里,樟樹下果出進士,將軍數人。
東陽歷史名人
吳氏宗族十分重視教育,1908年,集用祠堂公產,在紗帽嶺下建造了萍鄉全縣第一座農村私立完全小學。并用租谷資助貧困家庭的男童女幼上學。
解放后東陽村,仍出局廳級八名,團職軍官2人,二名教授。吳鴻,新屋里人,1963年2月生,現任華南農大副校長、教授、博士后導師,曾留學瑞士,專業藥用植物研究,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為農工委廣東省副主委。其兄吳亮同為大學教授。
報國衛家的人才。清朝有武舉人兩人,據載:清光緒年間,大安里有錢人羅風綱和南坑鄧海山因不滿朝廷,辦哥老會,舉兵近萬人,西攻禮陵、萍鄉縣城,東犯袁州城,州縣奈何不得。萍鄉縣縣丞顧家相報江西道臺并急請東陽村用公產租谷購買洋槍,組團練訓兵對抗,由吳啟連、吳啟濤各率精兵營,持槍炮進行清剿,一舉成功。道臺向皇帝奏章:攻破九洲,兵占三寨。皇帝不解,思九洲乃中國,這時文延式奏曰:我家鄉一小地名叫九洲。縣丞送來寫有“尚義可風”大匾祝賀(此匾今存),并給吳啟連、吳啟濤褒獎為六品官員及有功將士共46人獎賞。辛亥革命初期,富家子吳振才參加同盟會,在送刻起義印章去安源途時,被密告被捕,但寧死不屈,不供同黨及姓氏,被點天燈活活燒死,時年33歲,家人不敢收尸,幸被安源的吳家佃戶人暗中埋葬,后江西省省長熊世暉寫墓碑,遷回東陽安葬,民國政府評為烈士。1930年村中吳坎元等四人參加紅軍并犧牲,評為烈士。

民國期間,本村學生吳葉邦、吳調樞、吳若書在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后在國民革命軍中服役,后吳葉邦在湯恩伯部下任少將參謀;吳若書任少將機械師師長,成為中國革命軍軍事代表團成員訪問過印度;吳調樞當上校團長;吳建中在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后,在國民革命軍江西第1軍服役,隨軍長賴世煌一起逐級升遷至該軍第一師少將師長(宣風易簡烈士任該軍第二師師長)。蔣介石凝賴世煌通共,曾下手令要吳建中殺賴,許吳當江西省省長,但他重義不受。傳吳的下屬熊世暉殺賴后當省長。此期間還有吳鐵山為國民革命軍團長,他們在抗日戰爭中都立過戰功。此時,東陽三個少將、三個團長、營連長九人。他們回家探親,在進村前便脫下授封制服,穿上便衣,在長輩及族人面前都謙和有禮。那時民間頌傳東陽當官的雀皮帶要用高箕子來擔。成為東陽輝煌時期之一。那時,吳家族人勢力極大,并置有槍支。蘆溪鄉公所派人到村辦事,不敢進村,而是在村頭傳話。一九四六年高坑煤礦提高煤價停賣,新屋里吳承實一聲叫喚,幾百人去高坑擔煤,礦主聽說東陽人來了,不給錢都可擔走。一九四七年一群國民黨傷兵在蘆溪火車站為辱一吳姓女子起斗,架起機關槍圍攻東陽,村人不懼,對著放了幾下土銃嚇得傷兵退走。解放戰爭中,富裕人家女青年吳葉榮等3人高中畢業后參加解放軍,在軍政學校任教員。解放后,該村有兩人在軍中任團職。
說到吳紹固和吳若書父子,吳德全生前還講到了其父子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吳若書很有軍事才能,與程潛等將領交往深。一次在擬提升前,被蔣介石召見,見他雖有內才,但個小,就說他適宜做政治工作。一九四八年棄官回鄉。第二年,程潛率國民黨軍隊在長沙起義投誠后,派人送信給吳若書,要他同吳調樞等原國民黨軍官去長沙,允原在國民黨軍隊的職務降半職在解放軍中任職。當時蘆溪、宣風等舊時軍人都來找他商量去長沙。但他厭煩官場生活,決定過清閑日子。其父吳紹固卻勸說,若不去長沙,可能遭不測。若書等人去了萍鄉,看到解放軍政策好,于是又返回家鄉。他對其父說:共產黨政策好,從戰場下來的俘虜都優待,愿者留軍,回鄉者發路費,我已離軍一年多沒有事的。并說憑我的大學文化當一個教師對社會也有利。但工作組違背政策,把吳若書、吳葉邦定為反動軍官。這時吳建中帶萍鄉清鄉團殘部躲到大安里,解放軍派人前去說降,允繳槍不殺。吳就同意并寫條派人送給解放軍,投誠后因有紅軍家屬告吳建中欠紅軍血債,于是吳建中和吳若書、吳葉邦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被槍決。不過幾天,就在工作組決定把吳紹固作為官僚地主進行批斗并執行槍決的當天,吳紹固為兒子死不平,去萍鄉乘火車上北京,找當年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好友毛潤芝反映下層執行政策變化的情況。到北京住在同學家,同學勸說,毛潤芝現為國家主席,戒嚴森備,門都進不去,向誰反映?住了幾天,北京嚴查外地人,吳紹固就回來,躲在宜春合浦吳家兩個月。這時工作組也派人去合浦捉拿,被族人藏了起來。隨后,吳紹固躲到泉江莊地佃戶家,佃家見東家老板來了,熱情招待,但不得不向當地組織報告,結果被遺返回東陽。他以為這次必死無疑,走到禪臺邊用普通話對押送人說:“禪臺是名勝古跡,以后是休閑的好地方,要保護好。顯示出一個學者的遠見。這時,工作組已撤走。吳紹固還是活了下來,這不經意的一次出走,競留下了他的一條性命。 [9]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最新評論

歸巢網-萍鄉房產云

QQ|到手機版|歸巢網-萍鄉房產云。在這里60秒看懂萍鄉房產、萍鄉二手房行情! ( 贛ICP備19011011號-1 )

GMT+8, 2025-5-25 17: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頂部
国产91一级a爱在线观看,欧美黄色网站一区二区,亚洲日韩美女视频一区,亚洲色无码一级毛片一区二区网站
台湾久久三级日本三级少妇 | 日韩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 亚洲成片在线观看 | 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国 |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不卡 | 婷婷六月综合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