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是擁有中國畫壇百杰稱號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原名劉成華。1968年,油畫《毛主席去安源》首次出版印刷時,將署名弄錯成劉春華,故改名為劉春華。1967年,這個來自東北松嫩平原一戶普通農家、年僅23歲的青年,可能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輝煌的人生,將起始于毛主席的安源之路。
◆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作者劉春華 毛澤東的革命實踐活動起始于安源 安源,位于湘贛邊界江西萍鄉城南六公里處的小山窩。1889年,清末郵傳大臣、官商盛宣懷為解決漢陽鐵廠燃料之需,引進外資和西方先進采礦技術,在這里創辦安源煤礦、修建株萍鐵路。安源煤礦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十大廠礦之一,當時大名鼎鼎的漢冶萍公司,就是安源煤礦的直屬總司。 盡管當時安源的生產技術非常先進,煤炭生產卻呈現畸形的繁華景象圖片學區劃分。當時,匯集在此的萬余名礦工深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少年進碳棚,老來背竹筒,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這就是當時工人悲慘生活的寫照。 不拿槍支就會戴鐐銬。 據統計,從1901年到1919年,安源路況工人為反抗壓迫和剝削,先后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斗爭,但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
◆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爆發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各地相繼成立勞動組合分部,毛澤東任湖南分部主任。他把眼光放在了安源這塊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上。 這年秋,年僅28歲的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安源,在此開始他的革命實踐。爾后,至1930年9月,他先后八次來到安源。據說,毛澤東第一次穿著長衫布鞋下礦井,結果被群嘲,說他是教書先生,吃不得苦,沒有一個人搭理他。社會隔膜的存在使毛澤東在精神上感到苦惱不已。顯然,這種隔閡并不利于著手工作。 第二次,毛澤東一進小鎮,就脫去長衫,換上一身臟衣服,戴上草帽、穿上草鞋,悄悄住進八方井44號一個工人聚居地。他進工棚,和工人促膝談心,宣傳革命道理,很快就和群眾打成一片。
◆ 毛澤東和工人們促膝談心 隨后,他與劉少奇、李立三等成功組織并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勝利。安源當時成為了無產階級的大本營、工人運動的發祥地。 在歷時十年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中,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個經濟組織——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和第一個工會組織——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在工人看來,加入俱樂部成了身份的象征,就連路礦當局都感嘆“萍礦之命脈,已操俱樂部之手”。 在這里,礦區秩序由工人糾察隊維護,軍警不得干涉,工人成立路礦支部和裁判委員會,實行司法獨立,進行社會主義的各種實驗。安源,儼然成為了中國的“小莫斯科”。 若干年后,毛澤東還親自在安源主持召開秋收起義軍事會議,爆發了舉世聞名的秋收起義。在這場持續十年的安源工人運動中,先后有5千名路礦工人投身革命洪流,跟著毛澤東奔向井岡山。 孩子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毛主席” 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每個人寫出完美地結局。 事實證明,毛澤東在安源的實踐成果是顯著的,他領導的工人運動,在中國革命史上發揮的作用,無可估量。 正因如此,1966年7月,經周恩來批準,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籌辦“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會”,根據展覽的總體設計,需要創作一幅反映毛澤東第一次來安源、組織開展工運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油畫。 當時,還是中央工藝美院學生的劉春華,臨時頂替另外一名同學,被派到安源體驗生活。據劉春華回憶:“展覽會一共定了七個創作題目,由于我去得晚,別人已經挑完了,剩給我的是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這個主題。” 來到安源,劉春華馬不停蹄地參觀安源路礦,搜集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文章、詩詞。他和創作隊伍們一起訪問當年參加大罷工的老工人和秋收起義的老戰士,了解毛澤東多次來安源的情況。臨摹毛澤東青年時期的照片,反復琢磨研究,最終形成了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中毛主席的豐滿形象。
◆ 青年時期的劉春華在安源體驗生活 劉春華后來回憶道:“如何體現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這個形象呢?首先,它要是動態的。有個說法,從萍鄉到安源,主席是走著去的。萍鄉到安源這個路,我反反復復走過好幾次,走的過程中,一邊看風景一邊腦子在想,在路上忽然想起畫‘走’的環節。” “在動態處理上,稍稍揚起的頭和稍稍扭轉的頸部,表現毛澤東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緊握的左手,表現毛澤東爭取解放全國人民的必勝信念;右手挾一把雨傘,說明毛澤東風里來,雨里去,為革命不辭辛苦……” 另外,據劉春華考證,在湖南、江西,大多數人出門,不管雨天、晴天,都會帶著雨傘,因為雨多,當時這一代人所常用的雨傘,就是那種紅色的油紙傘。 經過近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劉春華的構思基本形成了。作畫時,劉春華把重點放在描繪毛主席的面部表情和神態上——堅毅的臉龐,沉穩的步伐;在構圖安排上,毛澤東居于畫面當中,背景的上方朝霞滾滾,下方則亂云飛渡。秋風吹拂著他的長發,吹動他的長袍,預示著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 就這樣,劉春華畫出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第一張草圖,草圖完成后,一有機會,他就把草圖拿給家附近的小孩看,當孩子們看后一下喊出“這是毛主席”時,劉春華長長舒出了一口氣。 世界上發行量最多的油畫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展覽會上一經展出,立即引起轟動。當時,文藝活動很受群眾歡迎,人們一聽說舉辦展覽,都蜂擁而至。《毛主席去安源》前擠滿了人,大家在這幅高2.2米、寬1.8米的油畫面前流連忘返,有的觀眾甚至還留下了激動的眼淚。前后兩年時間,參觀的人數就達到了幾百萬。這幅畫也被評為建國以來唯一一件“國家一級文物”的美術作品。
◆ 1968年,清華美院展出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1968年,為了向中國共產黨成立47周年獻禮,有關部門決定將《毛主席去安源》印刷成彩色單頁。就這樣,1968年7月1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都不同尋常地刊發了這幅作品。同日,這幅油畫作品還被印刷成彩色單頁,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贈送。全國許多省市的報紙,也紛紛隨報贈送。 事實上,劉春華本名劉成華,因為展覽會的人誤報,僅一字之差,印刷機一開印,幾十萬張印刷品上的作者署名,全部陰差陽錯變成了劉春華。 《毛主席去安源》油畫的公開出版發行,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大批信件和匯款紛至沓來,很多人要求劉春華幫他們購買《毛主席去安源》的印刷品。由于名字不對,匯款取不出來,劉春華每天都要拿著一摞匯款單去學校的辦公室蓋章,辦公室的老師干脆給他辦了個劉春華的學生證。畢業之后,又因為劉春華的名氣太大了,變成他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了。 據統計,至1972年,全國出版部門共印刷毛主席去安源油畫9億多張,相當于當時中國人口的總和,創造了中國油畫的奇跡,成為世界繪畫史上印刷發行量最大的一幅作品。據說,當年周恩來總理住所唯一的一幅繪畫作品,便是該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