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由知縣唐萼主持縣城西遷。
關于縣城遷萍鄉,蘆溪人至今仍憤憤不平,他們說,這是萍鄉人“耍賴”才造成的。據傳,唐萼議遷縣時,蘆溪人不同意,唐萼就想了個主意,拿兩地相等量的土來稱,看誰的土重,縣城放在土重的地方。蘆溪人老實,隨地取了一點土。萍鄉人“狡猾”,在土里摻了鐵砂。結果兩種土一稱,萍鄉的土更重,縣城遷至萍鄉。
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筑土城墻,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建筑磚城墻,城墻長918丈5尺、高1丈、闊9尺。城墻開辟四門,東向稱來陽門、南向稱達秀門、西向稱連湘門、北向稱通楚門;并開設小西門,便利民眾往來;東南方向加設三道小門,為民眾挑水通道稱水門;孔廟前又開辟禹門,鐫刻門額,設立木欄并種植桃李,寓意桃李天下,以振文風。
清代,多位知縣修建城墻,直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最后一次修建。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便于老百姓逃難,政府忍痛摧毀城墻,僅余下禹門保存至今。
萍鄉城址的遷移,最重要的是加快了萍鄉近代化進程。1898年3月22日,萍鄉東南6公里處的安源山里,傳出了第一聲驚天動地的炮聲,鳥獸嚇得東奔西跑。這聲開山炮,不是一般意義的炸山石、或者小煤井的放炮聲,而是萍鄉近代工業的第一聲炮響,從此萍鄉歷史翻開了嶄新一頁。
硝煙剛剛散去,人們開始工作了,礦長張贊宸、機礦處長李壽銓和洋工程師賴倫來到工地上,賴倫把圖紙展開,這里指指、那里點點,說:“這里是東平巷,這兒是西平巷,這兒是六方井,這兒是八方井,這里安放井筒,這是絞車房,這兒建大洗煤臺、小洗煤臺、電廠、磚廠、土爐、洋爐、制造廠、打風房、火車站、機修廠、總局、總機房……”人們推的推、拉的拉,螞蟻搬家一般把物資運往安源……9年的風霜雨露,終于在這大山里成就了中國第一大機礦的夢想:煤炭從深山里采出來,經了電機車拖運,經過洗煤臺的洗選進入洋爐練成焦炭,裝進火車運往漢陽鐵廠,火車粗重的吼叫和著工人上下班的汽笛聲震蕩在安源的天空……從此萍鄉不再是不緊不慢的節拍,人們不再跟隨在老牛背后踏著老牛腳印蹣跚,萍鄉已經進入大工業時代,他們的腳步在與火車競跑。
萍鄉煤礦的興建,加快了萍鄉城市化進程。首先,從安源由一個小山村變成一座近代化都市來看,人口明顯增加了。張振初先生在《安源軼事》一文中說:“歷史上俗稱地小人多的安源,面積僅2平方公里,頗有名氣的街道就有7條。民國初年擁有商店數百家,官方稱人口達8萬,有人戲稱為‘小上海’”。
以后隨著時代的變革,人口有增有減,但總體在50余萬人上下,到1949年共有人口563940人。由此可見萍鄉煤礦開辦對萍鄉城市人口的貢獻率有多高。
如今的萍鄉,有三縣兩區,國土面積3823.99平方公里,人口197.47萬人(2015年4月),城市面積超過了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0萬,已經進入中等城市之列。翹首展望萍城,美不勝收,高樓林立,道路縱橫,車如流、人接踵,貨物琳瑯滿目,是贛西一顆瑰麗的明珠。(李小建 鄒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