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地處吳頭楚尾,自古以來商業發達,城內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僅經營米面生意的店鋪、攤位就有幾十家。而其中尤以位于南門孔廟附近的“楊胡子米面店”生意最好、口碑最佳,每天從早到晚,顧客絡繹不絕。 筆者幼時與楊胡子為鄰,見證了楊胡子靠賣米面而發跡的過程。為什么他能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創造出萍鄉飲食行業中的一塊金字招牌呢?總結起來,我覺得有如下特點。 首先是遵循質量第一的經營理念,在選料、制作上精益求精。米面的原料,選自本地大安里山區的上等中稻米,用水浸泡后,用手工磨成米漿,燙出來的面皮像竹紙一樣,晶瑩剔透。切成的面條狀如銀絲,不粘不斷,吃起來爽滑可口。 其次,那個年代根本沒有味精等調味品,要做到味道鮮美,完全靠事先熬制的一鍋好湯。在店內的灶頭上,埋下一個大的鐵鼎罐,里面日夜沸騰著用豬大骨、肉皮熬出來的乳白色的湯。油則是用上等板油熬制出來的,特別香。 再是,在其他佐料的選用上,也各有特色。如臊子肉,選的是上等豬里脊肉,在湯內煮熟后,切成細絲,無筋無蔓,爽嫩可口。醬油也是選自本地有名的“正興豆豉店”的上等醬油,自碾的干紅椒粉內無籽無皮屑,吃起來不塞牙。連蔥花也要用本地的四季香蔥,莖短葉細、青白分明。 就是用這上乘原材料制出的米面,那乳白色的湯、晶瑩的細面條、金黃的醬油、白色的臊子肉、鮮紅的辣椒粉和青翠的蔥花,熱氣騰騰的香氣撲鼻而來,在視覺和味覺上都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再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顧客至上,不媚
客,不欺客。對不同身份的人,根據他們不同的需求,分別對待,加以滿足。如:早上和上午來的顧客,大多是街上的商人和穿長袍、西裝的有錢人,他們看重的是
口味,所以他們碗中的面條少而臊子肉特別多;而中午和下午的食客,多半是從鄉下進城的農民和城內賣苦力的勞動者,他們看重的是盡量吃飽肚子,所以他們碗中
的面條特別多,而其他佐料一點不少,僅僅少了點臊子肉。 就是通過這一碗碗面條,薄利多銷,日積月累,經過多年的打拼,給楊胡子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解放前幾年,竟在學前巷內建了一棟漂亮的三層樓房,還有錢供兒子讀書,這在當年可稱得上是個奇跡。 隨著時代的變遷,1954年公私合營后,個體經營者并入了飲食服務公司,楊胡子米面的招牌不復存在,漸漸地被世人遺忘。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想吃米面時,還會談起楊胡子米面的難忘味道。 斗轉星移,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的大潮
在神州大地涌動,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不斷壯大。為了給他們壯膽、鼓勵他們大發展,時任萍鄉市市長的程安東同志,提出要恢復萍鄉原來的名牌產品。首先提到
的是要恢復“楊胡子米面店”的招牌,并指示有關部門,幫楊胡子的后人落實了原來的老店面,并到工商部門辦了營業執照。經過一番籌備,中斷了幾十年的“楊胡
子米面店”又重新營業了。這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 此后,除了南門孔廟附近的老店由大兒子一家經營外,其他的后人還在市區東南西北繁華地帶,開了多家“楊胡子米面店”,并且都說自己最正宗。 正宗不正宗,只有吃過原來楊胡子米面的人才知道。金字招牌是經過日積月累、不斷改進、用信譽創造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為了驗一下正宗不正宗,筆者曾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店面吃了現在的楊胡子米面,其口感、質量都與原來的楊胡子米面相差甚遠。 為什么同一塊金字招牌下,米面的質量與味道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這是值得楊胡子的后輩深思的一點。 特色,是名牌產品的靈魂,傳統的制作工
藝是創造名牌的重要手段。舍棄了這些,名牌便不復存在。楊胡子經過幾十年的打拼,創造出這塊金字招牌實屬不易,希望他的后輩們要倍加珍惜,在原有的基礎上
更加精益求精。首先應該恢復原有的手工制作工藝,保持原來的特色,讓這塊金字招牌永遠發出光彩。這也是廣大顧客所期待的。 |
|到手機版|歸巢網-萍鄉房產云。在這里60秒看懂萍鄉房產、萍鄉二手房行情!
( 贛ICP備19011011號-1 )
GMT+8, 2025-5-26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