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資源概況 一、自然地理 萍鄉位于江西省西部,距省會南昌市294公里,東靠宜春市、安福縣,南鄰湖南攸縣、茶陵縣,西接湖南醴陵市,北連湖南瀏陽市,介于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1′之間。全市總面積3826.99平方公里,總人口182萬人。萍鄉地勢北部、東南部高而中部低,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多種地貌,不同地貌之間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地景觀。萍鄉主要構景巖石為燕山期花岡巖,擁有大量造型生動、奇特的蝕余景觀和象形山石。萍鄉域內石灰巖廣泛分布,形成了多處蜿蜒、縱深的巖洞,其中一些已開發成旅游景點。萍鄉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豐霈,年平均降水量1500-1700毫米,境內河渠縱橫,水網稠密。山區溝谷中溪流潺潺,較高山地中,急流、瀑布多處可見。植被覆蓋率高、土壤侵蝕輕,許多河流和水庫碧波清澈,與周圍青山交相輝映,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萍鄉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初步統計,有高等植物2000余種,其中木本植物700多種,域內分布野生獸類50種,鳥類173種,蛇類16種。
二、人文歷史沿革
萍鄉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文化昌盛、遺存豐富。公元267年(三國吳寶鼎二年)置縣,1960年置市,1970年為省轄市。萍鄉曾出土了文物價值很高的青銅器。數千年來,歷經時代變遷和政事變動,有大量名人在此停留、居住,留下了大量名詞佳句、書畫珍品和趣聞軼事。萍鄉是我國現代工業和工人革命運動的先驅,在中國現代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領導人都曾在這里從事過革命活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萍鄉人民在“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和“秋收起義”等一系列重大革命斗爭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革命斗爭薪盡火傳,革命志士舍生取義,僅為革命捐軀而紀錄在冊者就有4000多人。萍鄉民風濃郁,保留了大量傳統文化和習谷,儺文化名揚海外,具有非常寶貴的文化價值和欣賞價值。
三、經濟發展
萍鄉在漢朝時就已開發利用煤炭,水稻種植素以精耕細作聞名。清末以盛產煤炭、鞭炮、瓷器、夏布聞名于世。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辦的萍鄉煤礦,是當時江南最大的煤礦,萍鄉因之被譽為“江南煤都”。新中國成立以后,萍鄉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水稻單位面積產量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國有工業企業和鄉鎮企業日新月異,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建材、化工、塑料、紡織、家用電器、工業陶瓷、煙花鞭炮等綜合工業體系的新型工業城市。建立了鐵路、公路、電力、郵政、通訊、市政等比較完整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2008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387.6億元,同比增長1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3.3億元,同比增長68.8%。財政總收入41.3億元,同比增長2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4億元,同比增長2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9億元,同比增長2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97元,同比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5872元,同比增長16.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5.7%。主要經濟指標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工業經濟、項目建設、民生工程、安全穩定、創建文明城市、創建園林城市、固定資產投資、環境保護等工作都進入了全省先進行列。 四、旅游業概況 近年來,萍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切實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通過實施政府主導發展戰略,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旅游精品,狠抓旅游宣傳促銷,整治規范旅游市場,初步形成了“紅、綠、古”三色旅游產業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業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為止,全市有景區11處,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個(安源紀念館、秋收起義紀念碑),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武功山),國家自然遺產1個(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1個(武功山),國家森林公園3個(安源、武功山、碧湖潭),省級風景區2個(楊岐山、玉壺山),2A級景區2個(孽龍洞、蓮花一枝槍紀念館),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麻山幸福村、武功山云霧茶場)。旅行社33家;星級賓館11家,其中四星2家(萍鋼賓館、藍波灣花園酒店)、三星5家、二星4家;導游人員184人;市旅游發展總公司1家。旅游汽車服務公司1家,有中、大巴40輛,出租汽車97輛。旅游商品生產定點單位30多家,全市旅游從業人員30余萬人。在2006年中國首屆旅游競爭力年會上,我市被評為“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據統計, 2008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501.47萬人次,同比增長11.9%,國內旅游收入32.26億元,同比增長33.2%;接待入境旅游者3.2634萬人次,同比增長18.45%,旅游外匯收入1029.62萬美元,同比增長11.91%。
第三章 旅游資源個體詳情介紹
一、五級資源
(一)地文景觀類
武功山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西省蘆溪縣東南邊境,介于東經114°10′ -114°17′
和北緯27 °25′ -27° 35′
之間,屬羅霄山脈北段,綿延120公里,總面積260余平方公里。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為江西境內第一高峰。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是江南名山最后一座正在開發的處女山,歷史上曾聲名遠播,文化積淀深厚,在崇尚自然,渴求返璞的今天,她又以其自然景觀之神奇和原始生態環境之完好而獨具魅力。 武功山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遠自漢晉起,被道佛兩家擇為修身養性之洞天福地,明朝時香火達到鼎盛時期,山南山北建造了庵、堂、寺、觀達100多處,無數善男信女到此朝拜。自唐宋以來,諸多仰慕其名而登山游賞吟詩作賦的名人學士絡繹不絕,留下了無數珍貴墨跡,其中最為出名的數漢之葛玄、晉之葛洪、梁之陶弘景、唐之袁皓、宋之黃庭堅、明之徐霞客、近代的陳毅元帥。據考證留下贊美武功山的千古詩賦、匾牌、文章百余篇,其中最有名是徐霞客的一首:“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武功山。觀日景如金在冶,游入履步彩云間。” 武功山神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武功山大安里有一位養白鶴的老人。有一天,他遠嫁蓮花的女兒病了,老人養的那只老白鶴變成仙鶴,馱著老人前去看望女兒。臨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仙鶴被女兒家隔壁貪心的財主偷吃了。老人氣憤地與財主論理,財主將仙鶴毛扔回老人時,鶴毛變成仙鶴馱起老人往回飛。在飛越橫亙于大安里與蓮花之間的沼澤地時,白鶴身化作一座大山,方便兩地百姓來往,人們為紀念白鶴舍身化峰的壯舉,就把大山主峰命名為白鶴峰。 宋時,白鶴化峰的故事已流行于民間。人們認為化峰的白鶴就是白鶴仙人的化身,說仙人將身子化成山峰后,見山頂崎嶇,為方便過往百姓,便擠土成坪,開通一條貫通南北兩地的大道,而他的頭部,化做石雕頭像留在離金頂不遠的路岸下。后來,當地百姓把白鶴仙人的頭像稱為武功山神。崖頂幽深的茅草,就是山神飄逸的頭發;崖面巖石突兀,頗似人的額、眼、鼻、口、耳五官有棱有角,清晰可見;崖腳一石突出,恰似供人拜祀用的神臺。 山神斜對面100米處,聳起一巖,巖平如砥,上可坐十余人,天生一個觀景臺。在這里,山神的神韻氣質,盡在游人眼底。 古祭壇群 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武功山最富特色的人文絕景之一。地處武功山金頂海拔1900米處,屹然傲立于湘贛邊界。四座朝向各異、建筑風格獨特的石壘祭壇,自從三國東吳初年創建開始,至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古代普通百姓對其的崇敬與臣服,使祭壇成為人世與上蒼溝通的紐帶。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一遇到像旱蝗疾疫等自然災害,人們便“遠近禱祀”。希望通過祭拜上天,獲得與災害作斗爭的特殊力量,以求得“享應甚速”的效果。四座石頭壘成的祭壇,各有不同名稱。一為葛仙壇;一為汪仙壇;一為沖應壇;一為求嗣壇 穿云石筍 這兩尖巖如一對春筍,從深谷中挺拔而出,直插云表,高約260多米,這一奇特景點取名為“穿云石筍”,又叫石筍雙峰。它源于一個神話傳說,說是有一對戀人殉情而變成這雙石峰。話說在槽嶺這里有個青年叫石仔,一位姑娘叫小翠,兩人相親相愛,小翠家里是財主,父母不準女兒嫁給窮小子石仔,并千方百計進行阻擾。一天,石仔和小翠相約來到山巖上手拉手含淚地說:今世我倆不能成為夫妻,就來世再做夫妻吧,于是雙雙跳下了深淵。后來,深淵中長出了這兩座石筍峰,當地百姓稱為石筍雙峰,高一點的山峰是石仔,矮一點的是小翠。 石鼓寺 石鼓寺原名石鼓庵,亦稱佛祖庵,座落在萍鄉武功山主峰白鶴峰山腳下,距蘆溪縣城35公里。原庵史建于元延佑年間(1314-1320)距今已有700年歷史。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武功山下塌佛祖庵,忽聞山下溪水分外悅耳,循聲尋去,乃是急湍溪水撞擊一鼓形巨石所發出的聲音。乾隆用木棍擊石三下,發出震耳鼓聲三響,武功山金頂剎時祥云朵朵佛光燦爛。乾隆大喜,曰:“石能為鼓,世所罕見”。遂賜名為“石鼓寺”。 夫妻峰 武功山水有夫妻瀑、山有夫妻峰。這夫妻峰呀,是指兩座從深谷拔地而出、相依相偎、直刺云霄的山峰,故此又叫石筍雙峰。夫妻峰源于一個凄美的傳說,說它們是由山下一對戀人殉情而變。 白鶴峰 武功山的白鶴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第一高峰,歷史上與廬山,衡山齊名,稱為江南三大名山,佛道兩教駐山已有1700年歷史,山上到處是寺觀的遺跡,金頂是武功山最高峰,山上沒有一棵樹,全是一望無際的高山草原,深秋時一片金黃,所以稱金頂,山上現存的四個古祭壇和觀音寺,建于東吳,可見歷史之悠悠。 吊馬樁 吊馬樁是一座高200余米的孤巖,不但集高、險、峻,風光也為武功金頂地區之冠。古人詩云“昆侖失火卻龍蟠,迸出怪巖一角寒,初日煙霞生錦籜,九天風露濕瑯玕”。吊馬樁由基、階、峰三部分組成,基臺從深谷拔地而起,谷中樹木秀蔚:階臺巖石嵯峨,古木蔥郁,峰頂巖尖如柱,奇花異草叢生,登上樁頂,近觀奇松怪石,遠看白云繞峰。 掛榜石 掛榜石,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削成峭壁聳云霄,掛榜流傳非一朝,想是許多金殿客,紫毫次第姓名標。”古時候舉子們一但考中了,他們的大名就會眷寫在黃紙上貼在街上顯眼的地方,考中狀元的還會披紅掛綠游行三天,到時許多宦官人家的女孩爭相一睹狀元郎的風采,幸運的姑娘也許就有可能成為狀元夫人。所以古人把“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作為人生的兩大喜事。 據說古時候的讀書人如果想考取前程,就要來到掛榜石前祈禱。假如石頭上隱隱約約有他的名字,當年參加考試的讀書人一定會高中。就如同官府掛出的黃榜。因此贛湘兩省的讀書人考試前夕,蜂涌而來看“黃榜”的現象盛況空前,并根據榜上的信息決定自己考與不考。 七仙潭 七仙潭,得名于七仙女下凡洗浴被樵夫撞破成潭的故事。傳說天上的七位仙女有一年夏天下凡,見這里清泉涌動,碧波蕩漾,便下水洗澡,不料被一位砍柴人撞見,七位仙子化成了七個小石潭。這里的河床全是整塊大石構成,千百年來滔滔的溪水日夜沖刷久而久之,就沖出了一個個光滑的小石潭。 金壺灑酒 一到隆冬,120米飛瀉的瀑布凝結成一條細長的冰瀑,晶瑩剔透,如詩如幻;春夏之交,奔騰的瀑布撞擊巖壁,化成蒙蒙大霧;高山、綠林、云海、飛瀑,身歷其間,如入仙境。這可是目前武功山已知瀑布中最陡的了。高高聳立,直上云端。 高山草甸 武功山高山草甸在武功山生態資源中,最具特色和魅力。雖然武功山的高度沒有達到森林植被分布的上限,但在該山海拔1600米以上的南北山脊線兩側,卻幾乎被茫茫草甸所覆蓋,連綿30多公里,面積達 10萬畝以上。 武功草甸,因時因地而富于變化。四時氣候不同,地形地貌各異,造就了武功草甸俏麗迷人,奇妙多姿的風貌。 春夏綠油油 初春,艷陽高照、大地回暖。冬眠的小草睜開睡眼惺松的雙眼,爭先吐出黃綠的尖芽。隨后,報春花等早春花卉便開始嶄露芳容,而在草甸周邊崖壁上生長的江西杜鵑等也不甘示弱,以滿樹繁花爭當春花的魁首。不久,一條條黃綠的絨毯,便被紅、白、黃、紫等各色鮮花所渲染。夏天,浩蕩的暖風挾裹著綠色的浪潮,以一種嘖礴之勢撲向四面八方。不經意間,武功山頂頓成一片綠色海洋,碧波蕩漾,隨著山勢起伏劃出一條條美麗的孤線,遠觀綠草如茵,近觀奇花斗艷:野百合潔白的喇叭形花冠碩大華美,如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十分搶眼;和野百合同科的紫萼,則靜悄悄地綻放著淡紫色的長鐘形花朵,清秀而典雅;毛茛科的烏頭雖然出場較晚,但也不甘寂寞,以其冠如武士頭盔的艷紫色花朵高高躍出草叢;而眾多傘形科小花則以多取勝,組成一個個傘形花序,如朵朵白云飄落在碧波之上…… 秋天金燦燦 金秋時節,高大的禾草變為金黃色,一如成熟待割的萬頃稻浪。春夏一望無垠的綠草甸,已魔術般換上了季節早已設計好的金色袍子,這使巍巍武功山顯出一種至高無上的王者風范。 冬天白皚皚 由于冬季山高風大氣溫低,武功山的草甸已是霜雪的世界,連綿的山脈宛如一條白色的游龍,在湛藍的晴空和金色的陽光下,景 因地質構造及山形山勢的不同,使武功山草甸,隨山勢流轉而千變萬化。或如吊馬樁“U”形谷的深邃,觀音宕的博大遼闊,或如九龍山“睡美人”俏麗多姿、發云界的千折百轉。在綿延不絕的幾十公里草甸中。其中地勢較平,最宜于游人欣賞的為金頂、觀音宕、九龍山和發云界四個大草甸。 金頂、白鶴峰草甸 海拔1600—1918米,面積6平方公里。地處武功之巔的不凡高度和山勢延綿而富于變化,使金頂草甸成為愛好草甸游的首選之地。此外,山頂極具神秘氣氛的高山古祭壇群等人文勝跡也為金頂草甸增添了不少亮麗的色彩。 |
|到手機版|歸巢網-萍鄉房產云。在這里60秒看懂萍鄉房產、萍鄉二手房行情!
( 贛ICP備19011011號-1 )
GMT+8, 2025-5-26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